一、制备方法 利用碘在有机溶剂中的易溶性,可以把它从溶液中分离出来。可从海藻、油井盐水和硝石生产的母液中提取碘。将含有0.001%~0.01%碘化物水溶液,用硫酸酸化至pH2.3~2.5,然后用氯气或亚硝酸钠氧化碘化物为碘,用活性炭吸附碘至饱和,再用氢氧化钠将碘溶解,生成碘化钠和碘酸钠溶液,再通入氯气得到碘。
碘的制备一般有两种方法: (1)由I- 制备I2:I- 具有较强的还原性,很多氧化剂如Cl2、Br2、MnO2等在酸性溶液中都能将碘离子氧化成碘单质:Cl2 + 2NaI → 2NaCl + I22NaI + 3H2SO4 + MnO2 → 2NaHSO4 + MnSO4 + I2 + 2H2O 第二个方程式是自海藻灰中提取碘的主要反应,析出的碘可用有机溶剂来萃取分离。在上述反应中,要避免使用过量的氧化剂,以免单质碘进一步被氧化为高价碘的化合物:I2 + 5Cl2 + 6H2O → 2IO3-+ 10Cl- + 12H+ [4]
(2) IO3-的还原:大量碘的制取来源于自然界的碘酸钠,用还原剂亚硫酸氢钠NaHSO3使IO3-离子还原为单质碘:2IO3-+ 5HSO3-→ 3HSO4-+ 2SO42-+ H2O + I2实际上,上述反应是先用适量的NaHSO3将碘酸盐还原成碘化物:IO3-+ 3HSO3-→ I- + 3SO42-+ 3H+ 将所得的酸性碘化物溶液与适量的碘酸盐溶液作用,使碘析出:IO3-+ 5I- + 6H+ → 3I2 + 3H2O [4]
二、注意事项 黏附在皮肤上的碘可用硫代硫酸钠或碳酸钠溶液洗去。 小儿碘中毒多因误服或用量过大所致,曾有人将碘酊误作为止咳糖浆,而给小儿服用。少数病儿对碘过敏,治疗剂量也发生严重反应。小儿误服碘酊3~4mL即可致死亡。
小儿误服较高浓度的碘剂,对胃肠道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,吸收后与组织中蛋白反应引起全身中毒病状。小儿误服后口腔内有碘味,口腔、食道和胃部有烧灼热和疼痛,口腔和咽喉部有水肿,呈棕色,病愈后可引起食管和胃的疤痕和狭窄。病儿还出现头晕、头痛、口渴、恶心、呕吐、腹泻、发热等症状,粪便中可带血。中毒严重的小儿面色苍白、呼吸急促、紫绀、四肢震颤、意识模糊、定向力丧失、感觉障碍、言语杂乱,甚至昏迷、休克,或有中毒性肾炎,出现血尿、蛋白尿,严重者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。过敏的病儿可引起过敏性休克。
由于碘制剂的腐蚀性强,可引起喉头水肿,甚至窒息,重症还可出现精神症状、昏迷,如不能及时抢救,可引起大脑严重缺氧,损害中枢神经系统,从而影响小儿的智力发育。因此我们要将碘制剂放置在安全的地方,不让小儿随便拿到,特别是碘喉片要教育小儿不宜多服,另外碘酊要与止咳糖浆分开放置,并标明名称,防止将碘酊误作止咳糖浆给小儿服用,以防中毒。如服用了较大量碘制剂应立即送往医院抢救治疗,可减轻症状。
口服碘制剂中毒的小儿应立即给小儿口服大量淀粉食物,如米汤、藕粉、面条、稀饭、面包、饼干等,然后催吐,再用1%~10%的淀粉液或米汤洗胃,也可用1%的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,直到洗出液体无蓝色为止。洗胃后导泻,口服米汤、生蛋清、牛奶、植物油等以保护胃粘膜。重度喉头水肿应给氧,引起窒息时立即人工呼吸。同时还要注意对症处理。
不缺碘地区的居民不需食用加碘盐。像山东菏泽地区的一些县,属于高碘地区,已经取消了强制补碘。其次,甲亢患者不需食用碘盐,因为补碘会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,加剧病情。第三,甲状腺炎(桥本氏病)患者不要食用碘盐,补碘会加重炎症症状。第四,甲状腺瘤患者。关于甲状腺癌和碘营养水平的关系,医学研究尚不明确。因此甲状腺癌患者在食用碘盐与否的问题上更要慎重,结合病情,听从医嘱为上。第五,甲状腺功能减低患者。对于这类人群是否需要补碘,也存在争议,因为这种病的致病因素是多样的,不能一概而论。第六,其他甲状腺疾病患者,需要结合病情和自身的碘营养状况,在医生的指导下作出选择。第七,患有甲状腺疾病的孕妇和哺乳期妇女,需要结合个体情况遵从医嘱或采取单独对哺乳期婴幼儿补碘的方法。
|